一、企业层面
强化创新与专利布局
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专利注册,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,形成与客户的长期黏性,即使关税提高也能维持市场份额。
拓展多元化市场
主动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,例如重庆新能源企业通过开拓欧盟、俄罗斯等新兴市场,实现出口增长对冲美国市场损失;福建泉州企业通过调整出口目的地分散风险。
优化供应链与品牌溢价
依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供应链管理,通过品牌溢价提升利润空间,应对关税成本压力。
二、政府政策支持
逆周期政策稳定总需求
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稳定宏观经济大盘,保障就业与内需,为受冲击行业提供缓冲空间。
结构性政策助力企业转型
支持企业调整出口方向或转向内需市场,例如提供税收优惠、融资便利等配套措施。
纾困政策保障民生与就业
针对受冲击较大的企业和劳动者,提供专项补贴、技能培训等支持,帮助其渡过难关。
三、国内市场拓展
加速出口转内销
打通政策堵点,支持外贸企业拓展内销渠道,2024年约75%的外贸企业已开展内销业务,国内市场的容纳效应逐步显现。
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
通过政策引导释放消费潜力,促进国内经济循环,减轻对外部市场的依赖。
四、个人行动建议
支持国货促进内循环
选择国产商品和服务,助力企业稳定生产与就业,推动国内产业链完善。
优先国内消费与教育
减少赴美旅游和留学,转向国内优质旅游资源和高等教育,降低外部不确定性影响。
五、信心与基础支撑
经济韧性增强抗压能力
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已从2018年的19.2%降至2024年的14.7%,内需市场、新兴市场及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有效分散风险。
长期发展动能充足
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持续推进,一季度经济增速稳健,制造业PMI回升,为应对外部冲击提供坚实后盾。
通过企业主动调整、政府精准施策、内需市场扩容及全民协同配合,中国有能力在“关税战”中化危为机,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供稿人:韩婷 2025年 4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