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吃碳水:健康饮食的关键密码

发布时间:2025-10-24


今天我们借助马冠生老师的《营养健康100讲》,来说说我们都很关心的“碳水”。提到碳水,你可能马上想到米饭馒头,但其实水果、蔬菜、乳制品等都是碳水的重要来源。近年来“戒碳水抗老”“抗糖护肤”等说法让很多人盲目低碳饮食,甚至完全不吃碳水。但马冠生老师强调:碳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,长期低碳不仅无益,反而可能损害健康。科学吃碳水,才是正确之道。


为什么一定要吃碳水?


碳水对健康的价值,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:


1. 身体与大脑的“能量核心”


碳水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,更是大脑的“专用燃料”——尤其对脑力工作者来说不可或缺。如果长期缺乏碳水,身体会被迫分解蛋白质和脂肪供能:

蛋白质供能:会消耗本应用于合成肌肉、免疫蛋白的氨基酸,导致肌肉流失、免疫力下降;

脂肪供能:会产生大量酮体,可能引发代谢性酸中毒,出现恶心呕吐,严重时甚至休克昏迷(前几年流行的“生酮饮食”正因如此风险较高)。

此外,低碳还容易导致低血糖,让人头晕、注意力涣散、身体疲惫。


2. 构成身体的“基础材料”


人体细胞中2%-10%的成分是碳水(如糖脂、糖蛋白),激素、酶、抗体的合成都离不开它。例如,女性性激素的合成需要碳水参与,长期低碳可能导致生理期紊乱。


3. 肠道健康的“守护神”


碳水化合物中的膳食纤维是肠道益生菌的“口粮”(益生元),能促进益生菌生长、抑制有害菌,同时加速肠道蠕动,帮助排便。


4. 肝脏解毒的“好帮手”


碳水代谢产生的葡萄糖醛酸,能在肝脏中与细菌毒素、酒精等有害物质结合,减轻毒性。


科学吃碳水:三大原则


原则一:总量适配——吃对“量”


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,碳水提供的能量应占每日总能量的50%-65%

举例:60kg女性(每日约1800千卡)需碳水220-290克(约3-4碗熟米饭);70kg男性(约2200千卡)需270-360克(约4-5碗熟米饭)。

可根据自身情况计算总量,分配到三餐中。


原则二:质量优先——选对“物”


“红绿灯法则”选择碳水:


✅ 绿灯食物(优先吃)  


全谷物和薯类:糙米、燕麦、玉米、红薯、土豆等,建议占主食的1/3以上(全谷物/杂豆50-150/天,薯类50-100/天,均为生重)。注意:土豆、山药等应当主食,而非蔬菜。

水果:每天200-350克(约1个苹果或2个橘子),直接吃比榨汁更健康(保留膳食纤维和饱腹感),带皮吃更佳。

蔬菜:每天300-500克,深色蔬菜(菠菜、西红柿等)占一半以上,少油烹调(生吃、凉拌、白灼最佳)。淀粉含量高的蔬菜(藕、南瓜)需减少主食量。


黄灯食物(适量吃)


精米白面(白米、白面馒头等)因精加工损失营养,易导致血糖波动,建议每天不超过主食总量的2/3,可与全谷物搭配(如1/3白米+1/3糙米煮饭)。


❌ 红灯食物(尽量避免)  


纯糖(白砂糖、蜂蜜等)及“隐藏糖”(番茄酱、加工肉、红烧菜肴、果汁等),每天限制在25克以下,能不吃就不吃。


原则三:协同增效——吃对“法”


搭配蛋白质/健康脂肪:如喝粥时配蔬菜,吃苹果时加10克坚果,延缓血糖上升;

调整进食顺序:先吃蔬菜,再吃蛋白质/脂肪类食物,最后吃主食/水果,进一步平稳血糖。


总结


科学抗糖不是“戒碳水”,而是遵循总量适配、质量优先、协同增效三大原则:按能量需求控制总量,优先选择全谷物、蔬果等绿灯食物,搭配蛋白质/健康脂肪并调整进食顺序。从今天起,让碳水成为我们的健康助力吧!


夏燕供稿